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记者 | 杜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一季度,随着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各项政策措施落地显效,工业生产稳步恢复,制造业增速加快,装备制造业支撑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产品来看,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同比增长53.2%。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市场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愈发旺盛。业内人士预计,今年我国光伏产业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制造端扩产项目将实现多点开花,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发展。
整体仍属高景气态势
作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控股的大型综合性能源企业,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公司”)一季度迎来了“开门红”,其IBC电池及组件订单饱和,处于满产满销状态。IBC系列组件主要应用在户用、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和BIPV项目。同时,在国际市场拓展上,目前公司的光伏产品已售往了西班牙、瑞士、荷兰、比利时、德国等欧洲高端分布式市场,正在开发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新兴市场。
黄河公司电力协同产业部主任毛吉平告诉本报记者,2023年光伏行业整体仍属高景气态势,制造端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头部企业产能扩张叠加跨界企业新进布局,产能规模及技术水平提升明显。电站端随着市场化推进,发电企业积极争取资源扩大装机容量。制造端及应用端竞争异常激烈,活跃度极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为43.2吉瓦(GW),同比增长69.7%。1~3月总产量为105.26GW,同比增长53.2%。
从政策方面来看,在多项利好政策的影响下,光伏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与2020年底全国太阳能和风电的装机总量为5.3亿千瓦相比,意味着要在10年间实现装机量超过一倍的增长。《“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也提到了要“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
从市场方面来看,近年来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均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吉瓦、318吉瓦、288.7吉瓦,光伏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
从国际化程度来看,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新兴市场逐步崛起,对澳大利亚、墨西哥、巴西、中东地区等市场出口快速增长。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6.9%,同比增量超过1000亿元,拉高了出口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比去年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其中,太阳能电池出口突破900亿元,增长23.6%。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表示,2022年,以电、光、锂“新三样”即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出口为代表,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成为出口新增长点。
赛迪顾问“双碳”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马巍威对记者表示,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成熟,度电成本降低,我国光伏产业由最开始依赖政府补贴已经逐步转变为平价上网的市场主导阶段。在庞大市场需求的催动下,光伏产业链产能实现整体提升,利润也逐渐从上游向中下游合理均衡转移。此外,优势企业也纷纷开始布局海外光伏电站的建设运营。
光伏发电成本有继续下降的空间
当前,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在积极谋求低碳转型发展,能源低碳转型是关键。在马巍威看来,光伏作为新能源优势细分领域,与交通、建筑、工业等重点用能领域有了更加紧密的结合,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发展齐头并进。
“国内光照资源良好地区的光伏发电成本现在已与煤电相当,说明光伏发电已经具备经济性,应用场景广泛。”毛吉平认为,未来成本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
谈及成本下降的原因,毛吉平表示,一是现在硅料处于高位,后期硅料价格降低会带动光伏制造成本的降低;二是电池新技术的应用会带来转换效率的提升,可以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三是根据现有的初次能源结构分布,光伏发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仍然偏低,考虑到全球能源安全的大背景,能源格局的安全性和能源结构的多元化、低碳化、经济性,光伏行业的高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底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预计达4.9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将在2023年首次超过水电装机规模。
马巍威表示,对于生产企业来说,生产制造过程的降本增效和大尺寸硅片的研发生产将是各企业下一步主要的发展方向。在技术研发上,随着P型电池的普及,TOPCon、HJT等N型电池技术将成为热点。
相关专家指出,光伏发电成本还将持续下降。降本增效是光伏行业不变的本质,而技术持续进步是光伏发电成本下降的最大推力。
实现组件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光伏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衍生出的废弃光伏组件回收再利用问题逐步凸显。
谈及上述问题,黄河公司选择通过关键技术的研发来解决。2017年公司开展晶硅光伏组件回收产业化及设备国产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组件回收关键技术。2021年底完成了晶硅光伏组件回收技术研究及年处理量30兆瓦(MW)的组件回收中试线建设,成为全国首条组件回收中试线。
毛吉平认为,后续还需加强组件回收技术研发迭代,持续提升组件回收技术水平,重点推进可产业化技术及装备研发。
马巍威表示,实现组件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首先要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回收链条监管,优化调整企业小、散、乱格局。其次,先进低成本的硅材料回收技术突破,退役光伏组件的高效高纯分离、提纯技术是关键。同时,与光伏产业发展紧密协同,对组件回收产业进行科学布局,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此外,对退役组件回收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监管,对“三废”处理实施标准化管理。
马巍威告诉记者,从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来看,今年我国光伏产业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特别是光伏产品的出口将持续增长。在去年欧洲能源危机等事件的影响下,欧美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投入,为我国光伏产业的海外市场扩增带来机遇。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青年安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20 联系邮箱:39 60 291 42@qq.com